大家风采/国家级非遗宣笔传承人张文年:在笔尖上起舞
大家,不是说有大派头,而是说要有大作品。
宣笔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23年。据韩愈《毛颖传》记载,公元前223年,蒙恬南下伐楚时,途经中山,发现这里的兔肥毫长,可以制笔,因此,有“蒙恬造笔”之说。盛唐时期,宣笔作为贡品进献朝廷。宣笔以其完美的品格和落户皇家的神秘色彩,使得“每岁宣笔进笔时,紫毫之价如金贵”(见白居易《紫毫笔》)。宣笔,无论是在朱门玉户还在百姓人家,都是文化的象征。
张文年高中毕业后随父学艺,主攻修笔、装套,1983年随父创办宣州宣笔厂,2002年随父创办张苏笔庄,先后任厂长、庄主。继承父母水盆制作工艺,挖掘失传已久宣笔传统制作工艺。家传长女张娟、子张孙韬、侄女张敏等。
张文年夫妇,终生与笔为伴,为宣笔制作技艺的挖掘、恢复和创新、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他既得先人真传,又潜心钻研,矢志磨砺,制笔技艺直至炉火纯青之境。张文年制笔与他本人的性格一样细致严谨、一丝不苟,“千万毛中选一毫”,一支毛笔,从选毫到成品要经过上百道工艺,在每道工序上,张文年都严格把关,绝不马虎。哪怕是对自己带了十多年手艺精湛的徒弟,他仍然会经常亲自检验他们的产品质量。张文年广泛结交书画界的名家,每制成新品都要送给他们试笔,听取意见和建议,以改进工艺。因此,张苏宣笔能适应不同风格艺术家的要求,获得书画界的一致赞誉。
张文年经过不断探索研究,随父亲张苏还独创了皮毛脱脂技法,解决了几千年来一直困扰制笔工匠的难题。张文年制作的宣笔柔韧相宜,笔匀基固,书写流畅,收发自如,既能蓄墨又不肥滞,可以说已将传统宣笔的制作工艺推向极致。具体说来,他制作的长锋软毫质软丰腴而不肥厚,转锋灵活,能收能放,刚柔相济;紫毫则锋利挺劲且不失柔软,既易着力又便掌握;狼毫笔发墨均匀流畅,硬中带软,笔道挺劲;兼毫笔更是宜书宜画,软硬兼宜。张文年制作的宣笔多次在文博会,旅游博览会,森博会,各大非遗大展中荣获金,银,铜奖。
如今,宣州宣笔厂坐落在古中山所在地——风景秀丽的古镇溪口。宣州宣笔厂创办于八十年代。目前,宣州宣笔厂制作的宣笔有300多种规格,根据不同的用途,选择兔毛、羊毛、黄鼠狼尾毛、石獾毛等。经过六大工序、精心加工而成。目前主要产品有:山马、山魂、松鹤、鼠须、石獾、极品兼毫、齐锋玉颖、玉竹明珠、莲蓬斗笔、阳春白雪等等。其中“极品兼毫”2008年荣获第二届安徽省民间工艺精品展金奖,“齐锋玉颖”2008年荣获中环·第二届全国文化纪念品博览会金奖。
宣州宣笔厂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国内外驰名的书法家,画家,可谓“深山出俊秀”。1981年以来,先后为刘海粟、李可染、吴作人、陈大羽、肖娴、武中奇等著名的书法大师研制和提供宣笔,并且受到大师们的一致赞誉。刘海粟大师曾把张苏制作的宣笔作为礼品赠给日本友人;江苏的书法家肖娴称张苏制作的宣笔“万毫齐力,四德俱全”(“四德”指精品毛笔的四大特点,即“尖、圆、齐、健”)。
我国著名的美学家王朝闻先生1994年5月参观宣笔的制作过程后,深感“张苏师徒工作严谨”,欣然提笔写下:“古人云,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书画艺术,依赖的工具:毛锥。宣州宣笔厂制品在美术界享有美好声誉。”宣州宣笔厂以其完美的品格吸引着海内外名家,而书画大师们又凭借宣笔潇洒写意、名人名笔,相映生辉。为宣州宣笔厂留下了一幅又一幅书画墨宝令人惊叹不已。
宣笔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:
张苏: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(宣笔制作技艺)代表性传承人,安徽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、安徽省民间工艺大师,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(宣笔制作技艺)代表性传承人。
张文年: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(宣笔制作技艺)代表性传承人,安徽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、安徽省民间工艺大师,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(宣笔制作技艺)代表性传承人。
孙凤珍: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(宣笔制作技艺),安徽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、安徽省民间工艺师。
孙晓琴: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(宣笔制作技艺),安徽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、安徽省民间工艺师。
—END—
关于我们
◎
中国民协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:
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委会,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所属的开展学术研究、艺术创作、文化交流、成果展览、人才培养、技艺传承的非盈利性内设机构。
作者简介:
严敬群,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,中国民俗学会会员,艺术类刊物《天工》特约记者,中央教科所特聘研究员,策划和主编民俗、传统文化、文学、教育等各类图书500多本。
艺术推介请联系:
13810295118(微信同号)